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

簡單的邏輯

一個很簡單的邏輯,不知道什麼是對自己好的,也不會知道什麼是對別人好的。

人有一個急切性,在分享自己所知的,讓越多人認同越好。
所以每個人都急於給建議,而不在意那建議是否真誠、是否出於內心
反正,管他的,反正越多人信就越有說服力,就越合情合理,然後,就可以站在旁邊說,看吧,我是對的。


人說自己是會思考的,實情是,很少人真正在思考,大部分的人的方式只是把聽來、看來的東西,整理後再轉達。「喔,依據某某研究,所以你該吃這個,而不該吃那個。」,「喔,依據某某聖人說的話,所以你該這樣想,這樣的態度而非那樣的態度。」。

首先,有兩點我想提出來:第一,自己是否是那建議的受益者?第二,你的觀點是否是全面的?

一個人說自己是健康專家,有時候,只代表了那個人「常常注意與健康有關的資訊」,注意這樣的危險性,每個資訊或實驗或表態,都反應了一個特定的情境的一個特定的因果關係,簡單的事實是,情境不同因果關係也會有所不同。

「活在當下生命自在」、「生命的喜悅來自於能放下」,這些話本身什麼都不是,這些話的真實來自於實踐中。反問你,你的生活自在嗎?你的生命喜悅嗎?如果你自在又喜悅,這些話根本不用說,因為我看得出來,然後,我向你請教,於是你能分享,以言語的形式、以行動的形式展現,那麼,你說的話出自於你的真實,所以,我可以拿來參考。不然,那只是覆述,而覆述連鸚鵡都會。

吃素很健康的前提在於,其吃的食物是均衡的,並與其生活形態是配合的,不然把吃素的信條死守的結果並非是健康,而是失衡。那麼,一個人可以說,「我這幾年的生活是這樣,我吃了哪些非肉類食物,我心境時常平和,我認為我的飲食習慣對我有助益,因為你看,我有一定年紀了我還是很健康,這是我的經驗,與你分享。」,這是一個中肯的建議,而建議如同字面上的意思,提供了一個參考的脈胳,在我自己的經驗中,我能比對。

關於第一點我想說的是,經驗優先。

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真正封閉的系統,為了方便,可以用有限的角度去分析它,卻要清楚的知道,這樣得出的觀點是片段的。

在深山裡獨自靜修的人,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。在大城市產生的廢氣,或多或少也吸入了獨修之人的口鼻之中,臭氧層破洞,直接的陽光一樣照在獨修之人的皮膚上。

面對一個不斷交流,不斷變化的情境,每個心智都會感到無所適從,因為心智從本質而言就是以特定的面向來看待。於是乎,一個方案誕生了,「讓我們做些區隔,處理我們能處理的部分,而不去看那例外情況,然後,從有限的部分慢慢累積我們的經驗,然後漸漸的有限的部分會擴大,我們也會在可以接受的速度下擴展。」看起來合情合理,卻是完全的錯誤。

從第一點把部分與整體區隔的動作,就確定了那部分是不全面的,是片段式的。而從不全面的觀點建立而起的架構,就註定了不全面,就註定了有偏差。「那我們再慢慢調整啊」,理性來說是這樣沒錯,可是一旦我們認定是對的事物,就已經把自我感投注其中,改變認定是對的事物就如同要改變自我,而願意讓自己被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,或者說開放的心態。

從一開始就以開放的心胸去面對生命,或是以勇氣去開拓視野,那麼生命就是全面的,就是流動的,就是順應「道」的,「道」不是某種無形的理念,也不是某個至高的神靈。道就是一切整體,而開放的心胸不是讓人順應「道」,而是開放的心胸讓人就是「道」。

關於第二點我想說的是,開放的心胸即與整體合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